補償心理是指個體在面對某一方面的缺失或失落時,通過強化其他方面的感受來彌補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滿足??v觀大量公開通報的案例,黨員干部因“補償心理”滋長而走上貪腐墮落道路者不在少數,須引起高度警惕。
從現實看,這種“補償心理”的具體表現有很多種。有的在仕途受挫失意后,就開始盯上“錢途”,謀取不義之財,試圖用經濟上的實惠彌補成長上的失落;有的自認為辛辛苦苦工作多年,能力強、付出多、功勞大,多拿一點、多撈一點、多占一點理所當然;有的因為長期工作繁忙顧不上家人,漸漸產生了用金錢補償親情的想法;還有的看到一些商人老板輕松賺大錢、日子逍遙灑脫,覺得自己工作累、待遇低,心態逐漸失衡,等等。
很明顯,不管是何種因素萌生出“補償心理”,對黨員干部來說,都是一個危險信號。若不能深刻認識到其危害性,即便一時如意得志,也會因新的欲望滋長而陷入“得隴望蜀”的貪婪狀態。如此自我膨脹、欲壑難填,必然被“不平衡感”牽著鼻子走,也必然容易偏向、越軌、墮落。大量案例也一再表明,黨員干部一旦有了“補償心理”且不加節制,最終都表現為政治上蛻變、經濟上貪婪,其結局可想而知。
從根本上講,黨員干部不該有“補償心理”,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每一個黨員干部在入黨從政之初,想必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已了然于心。因此,有沒有“補償心理”是檢驗黨員干部初心堅不堅定、黨性強不強,以及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是否正確的試金石。共產黨人講奉獻,就要有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心,有了這顆心,就會“痛并快樂著”,再怎么艱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會患得患失。
古話說,熊掌和魚不可兼得。防止“補償心理”滋長,首先需要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強化黨性修養,樹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清醒認識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自己身為黨員干部的義務和職責。在面對“事與愿違”時,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保持定力及時調整好心態積極應對,堅決不讓扭曲的名利觀帶偏。其次,各級黨組織要進一步嚴格組織生活,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導其正確對待個人成敗得失。同時,對工作、生活中存在困難的黨員干部,在合理合規的前提下予以必要關懷。最后,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日常監督,及時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對那些出現思想松動、負面情緒的黨員干部,通過談話提醒等方式,及時把“補償心理”扼殺在萌芽狀態;對那些在“補償心理”驅使下一意孤行、觸犯紀法的黨員干部,堅決進行查處曝光,以儆效尤。(鄧子慶)